高血压之九:治疗
高血压是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和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标是减少上述器官损害及其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大标本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当高血压需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90mmHg以下)且长期维持,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及其相关死亡。
治疗高血压的前提是要改变生活方式,避开危险因素。轻度高血压及正常高值血压的患者甚至无需吃药既能恢复正常血压,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能辅助药物治疗,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具体措施有: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适量增加钾的摄入;合理膳食,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控制体重,肥胖及超重者减肥;戒烟限酒,避免被动吸烟;适当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与工作要劳逸结合,保持心态平和。
高血压病进展缓慢,从早期到晚期一般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漫长的岁月里,患者要对病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有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患病后不要过度忧虑和悲观,要树立良好的生活信念及以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能取得好的效果,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开始治疗高血压前,有经验的医生会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临床检查结果,选择一种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一开始治疗就要对既定的治疗方案长期坚持,即使在血压控制后,仍应该继续治疗,有些患者对医生指定的治疗方案,不信任,觉得医生危言耸听,怕麻烦,经常忘记吃药时间或怕一些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吃药往往不规则,吃吃停停,结果血压反跳升高,这是需要患者注意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血压药物种类繁多,大致有以下几类: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肾素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中枢交感神经激动剂、节后神交感神经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
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的降压机制不同,医生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会考虑如下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环境,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药费和不良作用的检测费用等。大多数患者(至少3/4以上)需要用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耐受降压药物的治疗。但是,任何一种降压药都能引起不良反应。一旦不良反应出现,患者应告知医师,以便调整药物剂量或是改用其他药物。通常,为了控制血压,降压药物的使用是没有期限的。
降压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至/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应将血压降至/80mmHg以下,同时应避免舒张压低于65mmHg,尤其是老年人及合并冠心病或心绞痛的患者。
最后,临床上凡遇到以下情况时,要做更加全面详细的筛查检查:中、重度血压升高的年轻病人;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有怀疑线索,例如肢体脉搏搏动不对称性减弱或缺失,腹部听到粗糙的血管性杂音等;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差,或者治疗过程中血压曾经控制良好,但近期内又明显增高;恶性高血压的患者。这些情况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尽管所占比例才5%,但相对于高血压发病庞大的人数来说,其绝对人数扔相当多,尽早、尽可能的对引起高血压的病因进行治疗,可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治愈率及阻止病情继续进展。
(明日更新:高血压之十:日常保健)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