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贴士治了多年的2型糖尿病ldqu [复制链接]

1#

近日来罗姨内心颇不平静,因为此次住院治疗,医院内分泌科糖大夫对于其病情的分析,颠覆了她8年来的认识:治了8年的2型糖尿病,竟然“变身”为1型糖尿病,这意味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人道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糖尿病的分型,能说变就变吗?而且,都这么多年了,确认过眼神有木有?

这酸爽?脑神经不够大条还不是那么容易转过弯来的。

来看病情回放:

罗姨,现年60岁,8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为8.5mmol/l,当时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口服药物降糖治疗,开始阶段血糖控制满意,后一直在门诊取药调治,偶测血糖,诉血糖控制一般。起病以来无糖尿病性酮症酸中*及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出现。最近半年治疗方案为二甲双胍0.5每日三次+拜糖苹50mg每日三次+格列美脲片4mg每日一次,但血糖却越来越差,空腹血糖波动在10-14mmol/L,未测餐后2h血糖。近1月来口干多饮明显,伴双下肢少许麻木,故来就诊并住院治疗。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病例特点及检查结果如下:

归纳分析:罗姨中年起病,病史8年,起病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开始口服降糖药有效;近半年以来病情逐渐加重,血糖未能控制;入院时血糖显著升高,并出现酮症,说明口服药物已基本无效;胰岛分泌功能差,C肽呈低平曲线;自身抗体GAD呈阳性,而且滴度高。因此诊断上修正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英文缩写:LADA)。治疗上选用“基础+餐前”四次胰岛素治疗方案。

这个诊断看起来好像很深奥的样子,没怎么听说过哦。先让糖大夫给介绍一下。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不一样的1型糖尿病

简单来说,LADA就是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以胰岛β细胞在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参与下缓慢的进行性损伤,直至功能衰竭为特征,多发生于35~45岁体型不胖的糖尿病病人中。早期残存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胰岛素/C肽可正常,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有效,因此极易误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一般在起病半年到两年左右出现β细胞衰竭,临床呈现1型糖尿病的特点,如“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磺脲类药物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其机制可能是:磺脲类降糖药在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同时,可导致胰岛自身释放大量抗原,从而激活β细胞免疫反应,加速β细胞的破坏进程。

对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尽早起使胰岛素治疗,并结合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自身免疫损伤进展,对于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胰岛功能衰退、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例患者中罗姨起病年龄较晚(52岁),胰岛功能减退缓慢(仍有残存部分功能),情况较文献报道要乐观。但这种情况临床并不多见。

揭开了伪装的外纱,露出了1型糖尿病的本来的真实面目。罗姨心中的疑云终于散去,一块石头落了地:“难怪吃了那么药都没效果,我的血糖还是那么高!”罗姨接受了目前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并与糖大夫愉快地约定了——半年后再来复查,评估胰岛功能。

临床中要重视LADA的筛查与检出

为减少误诊和尽早明确糖尿病分型,糖大夫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1.LADA临床中不少见,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

2.应熟悉LADA的临床特征,LADA早期虽没有1型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血浆C肽水平、体重指数相对偏低,胰岛素分泌进行减少,定期复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C肽水平。

3.免疫学检查,谷氨酸脱酸酶抗体(GAD)和胰岛细胞抗体(ICA)测定,是早期诊断LADA最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唐咸玉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二沙分院内分泌科主任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唐咸玉副主任医师

星期一夜诊:大德总院

星期一下午:二沙特诊

星期二上午:二沙门诊

星期四下午:二沙门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