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从贵州来余姚打工将近半年了,近几天来,他总感觉自己很口渴,每天喝很多水也没明显改善,而且很容易疲劳。来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患了1.5型糖尿病。小周就纳闷了:“人家说大胖子或老年人才容易患糖尿病,我这么年轻又这么瘦怎么也会患糖尿病呢?”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医生说的“1.5型糖尿病”实际上叫“成人自身免疫性隐匿性糖尿病”,简称为LADA。顾名思义,就是发生于成人的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糖尿病。此类型糖尿病比例并不低,以18岁为成人年龄截点,则LADA的患病率为6.1%,以30岁为截点则为5.9%。LADA在中国的患病率较全球高,患病率高于经典1型糖尿病。
临床特征:
1、成人起病LADA的发病年龄从25-45岁不等,多在45岁左右。目前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对LADA诊断年龄的建议为30岁以上。
2、体重情况与2型糖尿病相比,LADA患者大多体型正常或偏瘦,极少属于肥胖。胰岛β细胞功能差,血糖高,则LADA可能性大;而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需要定期随访,以免误诊或漏诊。3、胰岛功能减退LADA患者胰岛功能自然发展过程多呈缓慢进行性减退,起病时尚保存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不需依赖胰岛素治疗。但每位患者从发病至出现胰岛素依赖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需要3~5年。根据空腹C肽下降的水平来看,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比2型糖尿病快,但比经典1型糖尿病缓慢。4、胰岛素抵抗LADA兼具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存在有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较2型糖尿病差。因此根据GADA滴度,可将LADA患者分为LADA-1型和LADA-2型,前者体型消瘦,抗体滴度高,后者体型和2型糖尿病相似,抗体阳性但滴度低。抗体滴度越高,往往说明胰岛功能衰竭越早。5、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方面,酮症酸中*在LADA早期发生率较1型糖尿病低。慢性并发症方面,LADA神经病变在早期并不普遍;与2型糖尿病相比,LADA患者在确诊10年后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要高25%,且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大血管病变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6、伴发其他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乳糜泻及艾迪生病等。医生遇到这种疾病,一般会同时筛查患者有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如何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诊疗的共识中推荐的中国LADA诊断标准为:
糖尿病诊断成立后,排除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并具备下述3项条件者:1)胰岛自身抗体阳性(GADA)为首先推荐检测的抗体。2)年龄≥18岁。对于年龄<18岁者,若同时满足①和③则诊断为年轻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Y)。
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怎样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共同目标。LADA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这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加强基础的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以外,尽快启动胰岛素治疗,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迅速解除“高糖*性”,又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可能缓解高糖对胰岛细胞的刺激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单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可保护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
2.干预自身免疫,阻止免疫性胰岛β细胞破坏或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修复。加用免疫抑制剂,如小剂量的环孢素A或者雷公藤多苷片,目的在于阻止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促进胰岛修复,保护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良好的代谢控制,减少慢性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诊疗的共识.
[2]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付俊玲等.糖尿病分型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1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