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红酒真的能软化血管吗?
“喝红酒保护血管”这一说法来源于“法国悖论”——法国人日常摄入大量脂肪,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欧洲其他国家,研究人员提出,这可能因为法国人有经常饮用葡萄酒的习惯,而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当属主要的“大功臣”。可事实上,喝红酒真的能软化血管吗?
白藜芦醇真的能保护血管吗?
一些研究确实发现,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等多酚提取物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保护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不被氧化。也有一些动物实验层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抑制血小板互相之间发生聚集、形成血块并黏附在血管壁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白藜芦醇已经作为主要功效成分被应用到保健食品中,通过审批的保健功能主要是增强免疫力,其次是辅助降血脂。值得提醒两点:一、只是“辅助降血脂”;二、吃保健食品没有任何作用也是正常的,毕竟它不是药品。总之,动物实验有效不等同于对人类健康有效。
哪些食物中含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几乎存在于所有富含多酚化合物的颜色鲜艳的食材中,比如花生、葡萄、蓝莓、蔓越莓、石榴、桑葚等。除此之外,在虎杖、决明子等中药材中也有数量可观的白藜芦醇。
每天一杯葡萄酒真的能保护心脏吗?
这只能算是美好的幻想而已,即便是白藜芦醇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更高,但1升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只有1毫克,白葡萄酒中含量更低。有研究人员测定过,法国勃艮第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算是高的,大约7毫克/升,而要达到动物实验的剂量,估计不会酒精中*也会被撑坏了。
更何况其中的酒精也不得不考虑,过量饮酒反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用喝葡萄酒的办法来保护心脏并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实在想给自己“补充”些白藜芦醇,可能连皮吃葡萄更好,而不是喝红酒。法国人之所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较低,其原因并不一定就是葡萄酒,毕竟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比如法国人从小就接受饮食健康教育,他们不那么爱暴饮暴食。
软化血管的最好选择是什么呢?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神奇功效的食物。但科学均衡的饮食、一定的身体活动量、舒缓平和的心态都对保护血管有一定的益处。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
1.减少动物性脂肪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同时控制食用油的量;
2.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果蔬,尤其是绿叶蔬菜。已经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增加蔬菜摄入总量尤其是绿叶蔬菜的量可降低CVDs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3.尽量保证每周至少有5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瑜伽、举铁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
4.定时体检,及时发现血管是否老化,远离“三高”。
红酒还要不要喝呢?喝多少合适?
单纯从健康角度来讲,少量的饮酒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无论是喝哪一种酒,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要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也就是说,男性每天不要超过毫升红酒,女性则不要超过毫升。不过,能少喝还是少喝点吧。
但生活总需要一些喜欢的事情来调剂,对很多人来说,喝红酒就算一种。烛光晚餐,来点红酒,能享受到不一样的放松感,喜欢喝那就喝点,开心也是有益于健康的。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再拿“保护心血管”来做挡箭牌了。
另外,适量喝红酒总比喝白酒烈酒更好一些,但如果本来没有喝酒的习惯,也不要因为红酒中那丁点的白藜芦醇而喝酒,还是吃各种水果吧。
来源:搜狐健康
声明:本站文章为转载仅作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删除~
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简称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牵头,中国医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通过践行“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原则,实现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对代谢性疾病患者实行全人(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蛋白尿、眼底、血管等全面干预)、全过程(无病防发病,有病防并发症,有并发症防残防死)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检查检验仪器、统一干预标准、统一干预方法、统一控制目标),以期达到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医院内分泌风湿科成立于年,是南阳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医院第一家系统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
主要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及合并感染发热、妊娠糖尿病等;垂体疾病:如垂体瘤(矮小症、巨人症、溢乳、闭经)、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炎等;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性腺病:如男女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异常等;代谢紊乱:如肥胖症、高血脂、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