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型糖尿病 [复制链接]

1#

1

尿

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

fen

jun

yi

zhi

01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此病好发于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02

证实肠道菌群与T1DM相关的研究证据

年,美国一项研究收集4例新诊断T1DM患儿与4例健康对照儿童的粪便样本,发现T1DM肠道菌群中产丁酸菌和黏蛋白降解菌减少,而产其他短链脂肪酸的菌增多,首次报道了T1DM患儿肠道菌群的特征。

年,一项芬兰研究发现,产乳酸菌和产丁酸菌与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相关,这两种菌丰度越低,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数目越多;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儿童存在两种重要的双歧杆菌缺失,而其拟杆菌丰度较抗体阴性儿童明显增加。年,西班牙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16例T1DM患儿与16例健康对照儿童的粪便样本,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梭菌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首次发现T1DM与肠道菌构成变化相关。年,一项芬兰前瞻性研究发现,在T1DM发病前1年菌群多样性已下降25%,这些变化包括已知调节肠道健康的细菌减少,有害菌增加,首次确定肠道菌群与T1DM的因果关系,为T1DM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切实的佐证。年,一项英国观察性研究首次观察了血糖控制良好的T1DM患者的肠道菌群,并发现其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近似。这提示,肠道菌群与血糖控制之间存在相关性。同年,医院发表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T1DM患儿肠道菌群丰度降低;Blautia菌属增加,且其百分比与HbA1c、胰岛自身抗体数及IA-2滴度相关;嗜血杆菌属、毛螺菌属、小杆菌属和氨基酸球菌属降低。

03

糖尿病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策略

上述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研究均证实肠道菌群与T1DM发生发展有关,且T1DM的肠道菌主要表现为有益菌减少和有害菌增加;另有一项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与良好血糖控制的联系。这些都提示,开发改善肠道菌群的策略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降糖药物、FMT等。有研究发现,补充多菌株益生菌可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代谢指标;针对肠道菌群的微胶囊化的缓释烟酸有益于人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膳食纤维选择性富集的肠道细菌可缓解T2DM;T1DM易感基因可影响肠道菌群;人乳寡糖可抑制小鼠的T1DM;肠道菌的代谢产物可通过限制自身免疫性T细胞在T1DM中起保护作用;动物研究证实Akk菌可用于T1DM的防治。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图2)。目前,FMT已用于多种炎症、免疫及代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T2DM、肥胖、多发性硬化症和过敏等)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成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核心治疗策略。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