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溃烂不愈的糖尿病足,竟然被恶心的蛆虫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作者:carollero

如果鲜活的虫体堆叠在腐烂的伤口,四散蠕动,伤口的主人或许会条件反射地干呕,然后将这些虫体从自己伤口扒拉下来,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果伤口的主人是个猎奇博主,他可能记录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传送至互联网获取小范围指数爆炸的流量。

伤口长蛆虫,这听起来是个亟待处理的医学事件,又或是一个博出位的互联网操作。无论如何,这个场景至少不会被联系到医学治疗上。

然而,在几百年前,蛆虫疗法曾被用于创面的清创与治疗。有报道称,二次大战时,日本的美国战俘还曾应用蛆虫疗法治疗严重伤口,十分有效。

蛆虫用于治疗断肢(图源:YouTube)

上世纪40年代,抗生素被发现后,蛆虫疗法逐渐失宠,淡出大众视线。

但本世纪初,随着耐药细菌的增多,加上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伤口的暴涨,研究人员对使用蠕动爬虫治疗疾病的兴趣再起。

在他们眼里,蛆虫疗法并不是医学历史的一潭死水,而可能是汩汩清泉。

本世纪初被FDA批准的疗法

年代,2型糖尿病等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引出新的问题: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创面与普通伤口不同。

普通的伤口愈合过程中,白细胞会聚集在创伤区域,分解死亡组织并清除所有细菌。完成这个过程后,人体开始沉积胶原蛋白,伤口边缘的皮肤细胞开始分裂并缓慢迁移至中心。

一旦伤口的表面被新的薄薄的细胞层覆盖,就会形成血管为新组织提供服务。慢慢地,伤口顶部会形成一层疤痕组织。

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是因长期的高血糖水平破坏神经末梢和小血管而间接导致,常常由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由于合并血管病变,足部的血液循环速度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明显。因此白细胞在伤口停留的时间更长、数量更多,而它们分泌的化学物质会干扰新细胞的生长。

与此同时,它们还触发了一组酶的产生,这些酶破坏了建立伤口愈合的胶原蛋白基础层,从而阻碍了新血管的形成。

长时间的愈合过程中,细菌形成覆盖疮的生物膜,将自身包裹在糖和其他屏障中,从而阻止抗生素将其杀死。

临床上,外科医生可以借助大面积清创的手段来改善这个状况,但同时这也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在当时的美国,每年都会有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截肢才能挽救自己的脚。

糖尿病足(图源:YouTube)

加利福尼亚州的罗恩·谢尔曼(RonSherman)等医生看到越来越多无法愈合的伤口,脑海中浮想起刚从医时就曾学习到的有关慢性伤口的古老疗法:用蛆虫!

「这或许正是慢性伤口患者所需要的!」

他解释道:「蛆虫可以分解死去和受感染的组织,这比任何其他非手术治疗都更快、更清洁,我可以用蛆虫治疗因其他所有治疗方法均无效而被安排截肢的患者。」

说干就干。

在谢尔曼之前,早有一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的科学家贝尔在进行此类研究,他的研究颇有成效,但是由于幼虫没有进行消*,治疗后的患者可能面临新的感染风险。

与贝尔不同,谢尔曼决定从零开始,自己养苍蝇,争取培养出「无菌蛆虫」。他需要找到一种在实验室饲养了许多代且不会对人类或动物有害的苍蝇。

他决定选用贝尔使用过的一种叫做Luciliasericata的绿蝇,这是一种可以抵抗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蝇。

谢尔曼用腐烂的牛肝制作了一些小陷阱,并将它们零散放置在故乡的各个地方。在年春季,他终于设法捕获了一只尚未下蛋的雌蝇。

马不停蹄地,谢尔曼在自己的公寓里养起了苍蝇,他用纱窗、胶带和硬纸板建造笼子。随着数量的增加,他将箱子转移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实验室附近的一个备用壁橱中。

这之后,他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并尝试用这些新的蛆虫复用前人的疗法。

谢尔曼将蛆虫疗法与常规换药分别用于治疗6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溃疡创面,结果表明使用蛆虫疗法的创面在治疗第9天坏死组织面积减少了50%,而使用常规换药的创面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需要29天。

5周后,常规换药组依旧有超过33%的创面被坏死组织覆盖,但蛆虫组却早在第4周就完成了坏死组织的完全清除。

蛆虫疗法后的糖尿病足创面(非实验图,图源:YouTube)

颇有成效的研究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蛆虫疗法的有效。

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生产此类蛆虫用于人类或动物的处方药,可用于清创无法愈合的坏死性皮肤和软组织伤口,包括压力性溃疡、静脉淤滞性溃疡、神经性足部溃疡以及创伤或手术后伤口未愈合的情况。

有报道称,这场治愈疾病的海啸将蛆虫疗法这种死水带回到了医学的最前沿。

医学的「死水」:被抗生素争宠的土疗法

严格来讲,蛆虫疗法并不只是一潭死水。书面记录表明,蛆虫疗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伤口治疗。

文艺复兴时期,拿破仑的外科医生及其他的*事医师曾发现,伤口处有虫类定殖的士兵因感染发病死亡的人数比未定殖的士兵低得多。

在~年,一位名叫拉里的医师在法国在战役中报告指出,某些蝇类的幼虫可以分解伤口的死亡组织,并帮助伤口愈合。

这个特殊的疗法,在战争时期大展拳脚。

美国内战时期,一名同盟*医务人员回忆起战争的场面,「我经常看到那些被医生忽视的伤口,上面爬满了蛆,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蠕虫只吃坏死的组织,并不会伤害正常的身体。」

战后,这样的经验性证据被另一位美国联邦医疗官员记载成文献资料,他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报告说:「蛆虫在一天之内清洁伤口的能力一骑绝尘,好过其他所有方法。我们的特工在指挥下进行了很多这样的治疗,这挽救了许多生命。」

《TheUlsterMedicalJournal》指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接受蛆虫治疗的患者的存活率很高。

至此,蛆虫疗法逐渐被*队医疗所接受。但由于这些案例缺乏详细资料,战后没有确切的考证,蛆虫疗法一直没有走进普通医生的视野。

这一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生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医生贝尔发现一名士兵发生持续复合性骨折,由于骨折大面积开放,士兵的肢体表面创口巨大,极易造成严重的感染,这样的创伤被当时的医生视作致命伤。

为了拯救这个士兵,医院尝试用大量蛆虫铺撒在他的伤口。神奇的是,这个士兵的伤口竟然神奇愈合了,期间甚至没有任何发烧或者感染的迹象。

这是一次完整而成功的尝试!

战后,贝尔贝尔回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医疗记录。

他在巴尔的摩实验室的窗台上饲养了一种叫做Luciliasericata的绿蝇,并在21例之前经所有治疗均失败的患者身上使用了幼虫。

贝尔指出,两个月后,他们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

Luciliasericata绿蝇(图源:Wikipedia)

随后,他开始在马萨医院使用疗法。

此后,在整个年代和40年代,蛆虫疗法进入兴盛期。

但好景不长,同样在40年代,第一批青霉素开始被大量用于伤口的治疗。显然,相比「恶心」的蛆虫疗法,这种新兴的治疗更清洁、更方便,也更适用于一些急性的外科创伤。

蛆虫疗法逐渐被医学界遗忘,他「失宠」了。

汩汩清泉:后抗生素时代

当步入21世纪,抗生素的角色似乎又转换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及细菌耐药性日渐增强,蛆虫疗法再次走进临床医生的视野。

年,蛆虫成为第一个通过FDA审批作为医疗器械用于创面治疗的活体动物。时年,英国国家健康中心也批准医师开立处方获得医用蛆虫。

蛆虫疗法的作用机制,也被逐渐研究清楚:为何蛆虫疗法具有普通外科治疗达不到的成效,这实际上与蛆虫的生物学相关。

在清创治疗中,由于未清创的表面未显示出伤口的实际底层尺寸,因此相比外科切除,大量的小型幼虫可以达到更广的覆盖,从而更加精确。

这些蛆虫的进食过程紧贴创面,不仅可以发挥吞噬、消化坏死组织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们在创面的爬行蠕动还可以作为一种物理刺激,促使创面产生浆液性渗出,使附着于创面的坏死组织与病原微生物被敷料吸附,在换药时被一并清除。

与此同时,蛆虫的分泌物中含有胰酶、胰凝乳蛋白酶和胶原酶等各种水解酶。这些酶可以针对性将创面坏死组织通过降解作用分解成半液状泡沫,而不对正常组织产生不利影响。

治疗过程(图源:YouTube)

除了清创,蛆虫疗法针对细菌感染,似乎也具有奇效。

细菌生物膜(BF)与耐药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且可导致创面持续感染的临床问题。有学者指出,蛆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许可以起到阻止、破坏BF的功能,这可以被有效减轻创面的细菌负荷。

不过,尽管蛆虫疗法听起来「有百利而无一害」,但由于临床案例数量不多,这项技术的实际临床应用依旧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在中国,这项技术尚且只是「纸上谈兵」,两个主要的原因是接受度低、实际操作难度大。

这与国外许多医生的想法不谋而合。一位荷兰的血管外科医生GwendolynCazander说:「医生和患者通常无法克服对蠕动爬行动物的厌恶,他们并不喜欢这个治疗方法。」

与此同时,基于贝尔与谢尔曼的实验研究,无菌蛆虫可及性远低于抗生素等常规药物,这设置了一个不低的临床门槛。

而在实际操作上,医院的工作的一名调查员科恩(LindaCowan)也提出过担忧,「松散的幼虫必须在治疗前后进行计数,如果放进只,但是取出90只,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另外,时效性也值得被注意。研究人员认为,蛆虫疗法的使用时间为7~14天,这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创面床准备。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没有效果,后续仍旧需要外科手术的修复。

基于这些争议,蛆虫疗法是否值得在现阶段的医疗行业推广,依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过,谢尔曼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比起创伤大的那些疼痛外科清创,何不试试这些蝇类幼虫呢?」(内容审核:gyouza)

本文经医院创面修复科胡海涛主任专业审核

题图来源:YouTube

参考资料:

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