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往期回顾丨二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复制链接]

1#
刘文斌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主讲专家:医院内分泌一科彭瑶

《空中导医台》

名医专家走出诊室,做客直播室,从专业的医学角度,科学帮助听众答疑解惑。

彭瑶

医院内分泌一科

学术资料医师,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科,熟悉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其他相关内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并发症,将对患者造成全身性的严重影响。例如脚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伤口,一旦碰上糖尿病,可能恶化程度会呈指数增长,甚至会造成截肢和死亡。

2型糖尿病又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通常在35~40岁以后发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增长,尤其是2型糖尿病,影响着一大批中老年患者。而有研究发现,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造成危害。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一:2型糖尿病不是严重的疾病★

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以及对糖尿病的了解不足,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只要控制血糖就无碍,因此常常不引起重视。殊不知,许多不同的并发症都和糖尿病有关,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卒中、肾脏疾病、眼疾、口腔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若不积极治疗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也可能致命。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二:吃太多糖才会得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体重增加、肥胖)也可能会造成2型糖尿病。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三:肥胖人群才会得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确实与体重增加、肥胖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一个健康体重或较瘦的成年人也可能有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且有研究发现,在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健康体重的患者比超重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四: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生活中不能完全避免含糖食物。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做的不是完全避开糖,而是健康饮食,吃含糖量较低的食物和水果。需要避免的是含糖饮料,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大。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五:2型糖尿病患者吃得越少越好★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但不是越少越好,若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和营养,反而会加重病情。

正确的饮食方法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生活、工作、活动来决定饮食的总摄入量,在不超过总热量的情况下多样化饮食,多吃蔬菜和粗粮。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六: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喝很多水★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尿频、多尿,很多患者认为是水喝多的原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过多的糖分随尿液排出,发生渗透性利尿。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糖升高、体内高渗状态,从而造成内环境紊乱。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饮水,每天保证2.5L的充足饮水量。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七: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依靠降糖药★

任何疾病都不应完全依赖于药物,糖尿病也是如此。

治疗糖尿病除了服用降糖药物外,还要结合生活,调节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缺一不可。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八:没有不适症状,就不会患病★

没有不适症状并不代表血糖正常,尿糖阴性也不能说明没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很大一部分的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糖尿病的诊断要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才可完全判断。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误区九:多年糖尿病患者不需要尝试新药★

有些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会认为自己很有经验,只需按照常年的治疗习惯来服用药物就可以了,常常拒绝尝试新的医疗方法。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的。

糖尿病是一个热门疾病,治疗科研日新月异,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经验,可能会错过好的治疗机会。

★误区十: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都不会很长★

虽然糖尿病目前还无法根治,但患者无需担心会短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越来越多,新药也不断涌现。只要认真治疗,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血糖控制在平稳状态,就能与常人无异。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2型糖友熟知的一线用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其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尤其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有减重的作用。

来源:医学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