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唠唠知青老话题exvxonpt [复制链接]

1#

唠唠“知青”老话题


“文化大革命”催生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知青”。所谓“知青”,并不是全部“知识青年”的简称,而是特指家在城市,由于“文革”浩劫既无学可升也无业可就,被迫上山下乡的中学生。


    当时发明了两句很有革命鼓动性的口号以为号召:一是“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二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就全国的农村而言,的确“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容纳大量“知青”。但就“知青”个体而言,被安插封闭在一个生产大队,“天地”小极了。而“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则是哄哄天真幼稚的青年学生而已。土生土长的农村知识青年都只能土里刨食,混个半饱,下乡的城市“知青”就能在农村“大有作为”?和平时期,只有农村知识青年朝思暮想跳出“农门”,希望走进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发展,哪有城市知识青年愿意下到农村展宏图的?城市“知青”有能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吗?不能;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吗?不能;有能力改善吃不饱肚子的农民的生活吗?不能。这些都不能,谈何“大有作为”!实际是,“知青”们除了和农民一样受苦受累,从事落后的生产劳动,没有哪个“大有作为”了。决心扎根农村的个别“知青”标兵,也未闻有啥作为,顶多不过被照顾到县里任个一官半职而已。后来倒也确实出现了一大批“大有作为”的“知青”,但不是在“广阔天地”面朝*土背朝天那时候,而是在返城以后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更是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当时人手一本都在热学的小红书,其第27页有一段领袖语录,第一句就是“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怎么应该被教育的农民突然变成了教育者?!在封闭落后的农村从事古老落后的农业生产劳动的贫下中农,既无多少文化也无先进思想,能给“知青”什么“再教育”!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先进的阶级才有先进的思想。如果“知青”们真的需要“再教育”,就应让他们进工厂去接受工人阶级先进思想的“再教育”,而让他们到农村接受没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再教育”,岂不荒唐可笑!


    其实,家长们和大多数“知青”都明白,驱赶“知青”们上山下乡,实际上是由于“文革”灾难导致学校停招无学可升,许多工厂停产或半停产,其他行业也很不景气,城市无业可就。所谓“不在城市吃闲饭”,实乃混乱凋敝的城市安置不了养活不起众多小青年了,遣散到山上乡下去混口饭吃,就甩掉了这个大包袱。“知青”群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细思之,决策者精明着哩,不当讥之以荒唐可笑。


    不过,“知青”们在“广阔的天地”虽然接受不到正面“再教育”,却可接受到反面“再教育”:他们亲眼看到了农村景象的凋敝,农业生产的落后,农民生活的困苦,一些社队干部的丑行劣迹。他们直接了解到中国农村的真相,明白了所谓“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种反面“再教育”也是深刻而有益的。


    “知青”是个老话题,人们已经说得不待再说了。我之所以还要絮叨,是想说:当年“知青”由城市向农村倒流,是逆世界城镇化潮流而动的社会倒退;这种倒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所谓“反修”“防修”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结果。我们要汲取这个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不断地前进再前进,绝不可倒退走老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就如当年的“知青”,由城市倒流农村,结果还得再流回城市,为什么?倒流没有出路嘛!赞相关美文阅读:·韦墨诗百首之七十八:无题·中国的乡村:被遗忘的大多数·小人贵一‘真’·看非洲野生动物的大迁移有感·可怕的“人际荒漠”·“三狂”处长石正启·董卿杨澜宋祖英学历曝光


    罕见三人青涩学生照·“操日本”引友膜拜


    江西一高校新生霸气姓名·警惕从下跪自焚到爆炸的嬗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