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幸福从叔本华和中医的角度善生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5154122.html

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可是,真正的幸福在哪里?本文试摘引叔本华论幸福的文字,结合中医来谈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关于叔本华和《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其所著的《人生的智慧》一书中,他谈了什么是人生,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这是一本帮助人们开启智慧钥匙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既是智慧的启迪,也是心灵的滋润。他的观点非常深刻,也容易被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二、幸福当内求己心

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内在的,只有内求己心才能得来。

叔本华认为,幸福不可能从别处得到,只能求之于自身。人们对财产、地位、荣誉等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的过多追求,反而带来了不幸。限制欲望,降低期望值是明智的。因为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人内心的快乐是自己意欲的产物。

从中医来分析,幸福源于内心,幸福感源于心气和畅。什么样的人才容易获得幸福呢?肯定是那些心思简单,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欲望降低,心火不扰,心神安静。静则生阴,静则归于安宁,静则心阳能入于肾阴,心肾交媾,阴阳归于和谐。

我自己体会,素食的人往往心静,心静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素食让人欲望下降,让人心气和畅,心神安宁,自然幸福。

三、幸福的人内心丰富

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无聊,匮乏产生痛苦,富足产生无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的精神空虚,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只能在“痛苦-无聊”的钟摆中晃荡。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他以玩纸牌为例,说明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来打发时间,结果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摆脱这种困扰,一个人精神世界决定了他获取幸福的能力。

从中医来分析,幸福绝非无所事事,闲得无聊,这样容易产生懒惰。懒惰本在脾阳不旺,清阳不升。脾为后天之本,主土,主气血生化,脾旺则气血健旺。而神以气血为本,气血旺则神有所本。

之所以有人会精神空虚,根本原因在于心不主神,君火不明。心能主神,则君火明亮,神采奕奕,自然有无限想法与冲劲,会产生追求幸福的愿望和动力。

幸福也绝非痛苦,痛苦的根源是心气不畅。《内经》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且心在五味为苦。“痛”与“苦”皆归之于心。心气不畅,心神不宁,这是产生痛与苦的根源。而若能和畅心气,旺盛心阳,安宁心神,即可以缓解痛苦。

四、感官的享受并非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沉溺在感官快乐中的人,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表面上很快乐,实际上离快乐很远。因为,每一次感官快乐过后,都是无比的空虚,只有靠更多的感官刺激来补偿,造成更大空虚,和幸福背道而驰。

从中医来分析,感官的享受的确让人享受,但这种享受只是暂时的,而且有时是有害的。比如,冬天开着暖气,夏天开着空调,身体享受了,但逆反了自然规律。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要健康,就要顺应天地,若逆之,则容易患病,当然不是真幸福。

再者,感官的享受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比如,喜欢吃甜的,于是多喝果汁和各种饮料,过甘伤脾,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脾不散精,于是出现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因为感官享受而罹患疾病,当然不属于真正的幸福。

在我看来,感官不必过于享受,否则,即成灾难。老子说的非常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保持中庸,不过度享受,以平衡为度,这样方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五、幸福源于快乐,快乐源于健康

叔本华说,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叔本华非常强调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压倒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运。他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金钱、晋升、声望,甚至为了肉欲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从中医来分析,健康的人自然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旺盛,经络通畅,正气存内,邪不外袭。这样的人身与心皆没有痛苦,容易心气和畅而产生快乐。心在志为喜,心中快乐才是幸福的根源。

相反,身患疾病,饱受病苦折磨,快乐何在?幸福何在?患病意味着阴阳失去平衡,脏腑不再调和,气血变得虚弱,经络阻滞不畅,正气变弱,邪气侵袭,此时心气不畅,心阳不振,心神不宁,没有快乐,哪里会有幸福?!

所以,要想幸福,先要快乐;要想快乐,先要健康。健康才是幸福的最一要义,舍弃健康,没有真正的幸福。

六、离苦方能得乐,得乐方能幸福

叔本华认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他指出,人生智慧首要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哪怕很细微,也可以感受到,快乐却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遭受太多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幸福的人生了。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以为追求所谓的快乐就是幸福,却不知道减少痛苦就是幸福。

对于叔本华的观点,我有不同理解。我认为,苦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得意处不过十之一二。佛说,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可以说,人的生老病死皆是苦的。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从啼哭中开始,期间又要经历种种人生风雨,最后又在亲人的哭泣中结束,可谓苦也。正因人生甚苦,所以我们更应自苦中寻求快乐。那些有真正幸福感的人,无一不是从苦中走出来的。之所以能自苦中找到幸福,因为心正身修,故能苦中寻乐,离苦得乐。

从中医来分析,苦的感受在心,乐的感觉也在心。心气和畅,则苦中有乐;心气失和,则乐中有苦。心正的人以苦来磨砺心志,则越苦越能心阳旺盛,自然苦中有乐;心不正的人害怕吃苦,越苦越萎靡,越苦越焦虑,最终心阳不振,苦中生苦,苦不堪言。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以苦炼心,以苦坚神,从苦中方能收获到真正的幸福。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句话说的非常好。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喧嚣嘈杂、醉生梦死、贪图享受都不是真幸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