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法熬药应该注意什么 [复制链接]

1#

顾医生,中药咋个熬法?

顾医生,中药一天喝几道?

顾医生,我的中药饭前喝呢?

顾医生啊.......

真想说,顾医生一天面对上百号患者,一人答一句,都要被你们问昏头,这个也有我的责任,整理此文意在解答患者们熬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说说熬中药的那些事

中医传统剂型有汤剂、丸剂(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散剂、膏剂(膏滋、软膏、膏药)、丹剂、酒剂、糖浆剂、浸膏剂、锭剂、露剂、胶剂、茶剂、钉剂、棒剂、栓剂、曲剂、糊剂、糕剂、洗搽剂、油剂、线剂(药线)、条剂(药捻)、熨剂、炙剂、烟剂、药香等,共40多种。

中药剂型种类繁多,尤其是汤剂最为常用,学会自己熬中药也是二十一世纪必备的一向技能了。

              

熬药用什么器具?

熬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熬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熬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熬药用什么水?

水是熬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应当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熬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泉水等。加水量一般以水漫过药物2~3厘米(1节手指)为宜。熬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熬干了再加水重熬,熬干的药应弃掉。

中药熬煮之前要清洗吗?

中药熬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

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等。

因此,在熬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熬药前需浸泡吗?

熬前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也可缩短熬煮时间,避免因熬煮时间过长导致药物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熬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熬出。

浸泡时间: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

花、草、叶可浸20分钟

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熬中药要加锅盖吗?

一些人在熬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熬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为此,熬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单独包的药怎么办?

(1)先煎:先放入药锅中熬煮30分钟,再加入其他中药(已先行浸泡),按照正常的方法进行熬。

须久熬去*的药需先单独开水熬1小时以上,品尝下药汁无麻味后再加入其他中药(已先行浸泡),再按一般方法依次熬,如附子、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等;熬煮过程中可加少许蜂蜜减*,或遵医嘱;

如服用含有大*的处方后,腹泻较剧烈,可先熬大*减轻泻下力量;

贝壳、甲骨、化石药、矿物类药,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熬出需先熬如牡蛎、龙骨、磁石、龙齿、石膏、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海浮石、石决明、海螵蛸、鹿角霜等;

质地坚硬的药,如天麻、水牛角等(本人医嘱建议需先煎)。

(2)后下:需在第一次熬药熬好前5~10分钟倒入,5~10分钟后把药汁滤出,然后加水熬第二次。因其有效成分熬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熬煮者,如薄荷、大*、番泻叶、砂仁、木香、豆蔻、钩藤、藿香、荆芥、薄荷等。

(3)烊化:胶类或糖类中药不宜与其他药共熬,需要另外加入适量的水蒸化后兑入药水中同服。或者将其他熬好并滤出药渣,把需要这种中药加入熬好的药液中,边熬边搅拌2~3分钟,待这种药物完全溶化后即可,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饴糖等。

(4)冲服:有些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熬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不宜熬的药物、如芒硝(玄明粉);

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

部分贵重粉剂,如三七粉、川贝粉、全虫粉、蜈蚣粉、朱砂、水牛角粉、紫河车粉等,或遵医嘱。

(5)包煎:把药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其他药一起熬。

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等;

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辛夷、旋覆花、蒲*等;

花粉等微小饮片,如青黛、蛤粉、海金沙、滑石、六一散等;

(6)另炖:价格昂贵的药物,加入适量水单独熬,一般需要炖1~2小时或更久,熬好后滤出药汁再兑入熬好的药汁中同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角片等;

(7)捣碎:如遇果壳类药物需要捣碎,如砂仁、白豆蔻、肉豆蔻、酸枣仁、草果等,余请遵医嘱。

熬药火候与时间怎么把握?

解表类、芳香类、清热类药物,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熬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降低药效,熬的时间宜短。

第一次大火烧开后再熬10~15分钟滤出药汁,加入冷水再熬,第二次大火烧开后再熬20~30分钟滤出药汁;

滋补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熬方能出汁,熬煮时间宜长。

第一次大火烧开后再熬40~60分钟滤出药汁,加入冷水再熬,第二次大火烧开后再熬20~30分钟滤出药汁。

在熬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最后将熬好的两次药汁混合在一起,分2~6次服。

儿童每剂一般熬至~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熬至~毫升,或遵医嘱。

熬煮中药越久越浓吗?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熬煮越浓效果越好,熬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熬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熬,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这时需要将药液滤出,再重新加水熬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保证疗效,一剂药最好熬2~3次,将熬好药汁全部混合后再分服。

熬煳的中药还能喝吗?

中药所以要熬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熬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熬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熬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熬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熬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熬煳。中药一旦熬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熬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熬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熬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

因此,中药熬煳后应丢弃。

什么时候服用?

熬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1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清热药)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小儿口服汤剂时,建议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本人建议可适当加糖(冰糖为宜)改善口感。

!!!!1一一

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

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

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饮食忌口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此外,除地*、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其余忌口注意事项详见本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