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观察141消瘅糖尿病的诊断及
TUhjnbcbe - 2023/12/29 17:46:00

《*帝内经-素问》

第27篇

通评虚实论(六)

消瘅(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

“消瘅”,又名“三消”,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又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

西医所说的“糖尿病”,其实只是中医所说的“消瘅”病发展后期出现的症状。

“瘅”本意为“痨”,即因过劳或过用导致的疾病。

“二阳结,谓之消”;“劳而无动,谓之消”。

因此,“消瘅”本意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二阳”阻塞,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失常,即使负荷加大,依然不能有效将物质能量输送到人体所需部位,故劳而无功。

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液,属肺。

如因过劳而病,功能失常,不能有效地将食物饮水转化为人体津液,就会导致人体津液循环失常。

症见舌上赤裂,目*口干,大渴欲饮,多饮而渴不止。

饮水基本转化为小便,而非人体津液,严重者小便量甚至大于饮水量(饮一溲二,死不治)。

此证名为“上消”,又名“消渴”。

其中,若因“心移热于肺”,即心火系统过盛,导致肺金系统能量活动(阳)消耗大于物质(阴)供给,传变而成的病,名为“膈消”(阳病)。

其中,若因“心移寒于肺”,即心火系统物质(阴)供应不足,导致能量活动(阳)减弱,传变到肺而成的病,名为“肺消”(阴病)。

足阳明胃经主血,属脾。

如因过劳而病,功能失常,则不能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血液,以营养全身,致使人体新陈代谢血气循环失常。

症见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等。

此证名为“中消”,又名“消中”或“热中”。

其中,若因“大肠移热于胃”,即大肠(属金)能量活动偏盛,传导至胃(属土),子病及母,病名“食亦”,症见津液内烁,而消见于外;

其中,若因“胃移热于胆”,即胃(属土)能量活动偏盛,传导至胆(属木),子病及母,病名“食亦”,症见烦热口苦;

其中,口中泛甜者,病名“脾瘅”;

其中,口中泛苦者,病名“胆瘅”。

当肝肾功能受损,阴伤而阳亢,劳而无功,病名“下消”,又名“肾消”,“强中”,“内消”。

症见小便*赤,有甜味,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烦躁欲饮,耳轮焦干,不交精出,小便无度,唇口干焦等。

西医所说的“糖尿病”往往处于这一阶段,进一步发展下去,“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膈鼓胀,皆谓不治之症”。

“消瘅”病患者,通常“五脏皆柔弱”,也就是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系统功能均已衰弱,表现在外的脉象则是“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

五脏皆弱,则其功能易损,当某脏阴伤,物质储备不足时,人体会提升其工作强度(阳亢)来补充物质(阴),但因其功能受损,劳而无功,物质(阴)消而不长,只能不断消耗人体自身储存的物质,而从外界获取的物质(食物或水),不能有效被人体利用,出现“消瘅”之症。

因此,“消瘅”病治疗,当以养阴为主,同时减少人体阳的消耗,关键则是要恢复人体脾系统消化、吸收食物、水液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恢复肾系统“藏”的功能,使人体物质(阴)储备逐渐增加。

*帝问:

如何诊断“消瘅”病的虚实?

岐伯回答:

患者脉象实大,表明人体生命能量活动较强,则病为实,病虽久,犹可治;

患者脉象悬小而坚,表明人体生命能量活动后继乏力,则阳实阴虚,病为虚,病久则不可治。

*帝问:

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病,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

而“热中”、“消中”患者多为富贵人,禁膏粱厚味则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则是避免病不愈,这有什么说法吗?

岐伯回答:

膏粱厚味,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气积成热上溢,则转为“消中”、“消渴”之病。

也就是说,肥甘之食物,会消耗人体较多的物质(阴)来消化吸收,同时,其产物更易转化为能量而助阳。

芳草辛香之品(比如辣椒),气热而散,催化人体物质(阴)转化为能量(阳);石药,煅炼金石之类也,性刚而烈。

芳草令患者发狂,石药令患者发癫。二者皆助热而消阴,也就是让人体能量活动加剧,而物质消耗增加。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问:

不可以服此二者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岐伯回答:

患者体内热气慓悍,即能量活动剧烈,而此二者药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亦然,患者一旦服用,就有可能内伤脾,使人体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受损。

脾属土,而木克土,在甲乙木旺之时,人体生理周期中肝系统活跃,服用此类药物,影响更甚。

*帝问:

脾瘅、胆瘅患者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

脾瘅患者,可以兰草除其陈积蓄热之气,因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除胸中痰癖,生津止渴,润肌肉。

胆瘅患者,可以针灸治疗,取“阳陵泉”及胆的募穴和腧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观察141消瘅糖尿病的诊断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