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6000万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该如何生活
TUhjnbcbe - 2024/5/13 17:30:00
补骨脂注射液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6/9111527.html
01:10

截至年11月26日凌晨,全球累计新冠确诊案例已超过万。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上海松江的一处宣传画。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冯婧图“疫情对你有什么改变?”这是我今年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往往能引出一次有趣的对话,顺着对方的兴致,我也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这次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我们不会回到疫情前的轨道,而是进入了‘新冠时代’”。

很多人把此次疫情与年的全球大流感做比较,尽管如今的科技发展和医疗水平远超一个世纪前。但翻看美国历史学家约翰·M·巴里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却发现人们面对病毒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进步,恐惧、谣言、治疗偏方、政客甩锅、医护人员的牺牲等等,每个环节都如此熟悉。

约翰·M·巴里认为,年大流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力的第一次大对决。美国因为那次大流感而加速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并建立起了现代医学。书中突出了现代科学的力量,赞颂了为现代医学奉献的人们。

然而,仅从人类的视角来看待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亿年的病毒,难以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毕竟我们的祖先——智人,在地球上只存在了20多万年。

尽管,对于病毒算不算生物,科学家们仍有争论。但他们一致认为,生物的演化离不开病毒,除了在不同的生物间传递基因,病毒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土壤、海洋和淡水环境。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双链DNA分子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起源于病毒。

那么,如何理解人类和病毒的关系?要探究疫情背后隐藏的问题,势必要将人类的视野拓宽一些。

气候紧急情况已完全降临

今年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报告跟踪了年至年间的数据,发现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幅达84%。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在发布报告时称:“人类对自然的日益破坏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科学家在不断提醒,我们正身处于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另据联合国数据,年,全球的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比年高出62%。而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并且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持续上升。

在9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气候紧急情况已经完全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看到上面这些数据,我突然想到那个备受争议的气候女孩格雷塔·通贝里,她在联合国峰会上,当面指责台下的成年人偷走了她的梦想和童年。于是在新冠元年,我终于认真地看了气候女孩的采访。不是那些调侃的文章,而是听她自己是怎么讲的。

她在一次采访中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因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她会专注于一些事情,如果她是一个“正常人”,可能就不会行动了。而她的行动带动了全球的少年们上街游行,希望夺回属于自己的未来。

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关系呢?

上海松江一处公厕外的洗手示意图重看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帝国的衰落是自然战胜人类野心的胜利。”

这句话来自《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本由美国学者凯尔·哈珀写于年的环境史巨作,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以往的很多历史研究都把自然环境当作一个稳定的故事背景,随着越来越多的古气候和基因历史数据被发现,凯尔·哈珀试图证明决定罗马命运的还有细菌和病毒、火山和太阳周期,而这些研究正带领我们进入一种新的认知阶段。

凯尔·哈珀在书中指出,罗马人在无意中与大自然合谋,释放了病原体进化的潜在力量,创造了一种可供致命微生物生存、传播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而这种环境正是罗马帝国雄心勃勃的社会发展所培育出的意外而吊诡的结果。

然而,目前为止,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微生物基因学的发展,也许在未来,我们会对过去几千年的病原体有新的认知。

此外,凯尔·哈珀还指出,气候变化和传染病不无关系,它们是两种相互重叠的自然力量,有时候会产生协同作用。而其他时候,气候变化可以激发生态或进化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书的结尾,凯尔·哈珀写下了一段有些悲观的结论:

“罗马人与自然的相遇,代表的不是一个消失的古代世界的最后一幕,而是一场新戏剧的序章,这样的情节仍在我们周围继续上演……在一个发展过快的全球世界,大自然的复仇开始显现,尽管人们一直在幻想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线下店内的宣传画抓住反思的契机正如很多环保人士的“玩笑”所言,人类需要地球吗?需要。但地球需要人类吗?不需要。

对于正在经历疫情的我们来说,即使仍然对自然环境保持漠视,反观人类社会内部,也有重重问题亟需反思。

近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科学评论员安贾娜阿胡贾(AnjanaAhuja)指出,我们面临的不是一场大流行病,而是“并发性流行病”(syndemic),即新冠病毒的帮凶是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而这些疾病背后隐藏的是“不平等和贫困”。比如在高收入国家,肥胖症日益被视为穷人的疾病。

在“疫情对你的改变”的对话中,多数人都会告诉我,自己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现代人获得健康的门槛并不低,而且被层层遮蔽。

对于面对住房压力、工作压力和社会潮流影响的大城市上班族来说,他们可能无暇去挑选健康的食物,而选择刺激味蕾的工业快餐;他们可能以的频率坐在电脑前,无暇让骨骼和肌肉得到舒展和锻炼;他们可能住在一个个价格高昂的封闭方盒子里,不认识邻居,也不知道周边在发生什么;他们可能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很难了解除了人类以外的生物是如何生活的,包括病毒。

《病毒星球》的作者卡尔·齐默则认为,病毒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致命的,另一面则赋予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

也许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理解疫情,疫情是自然发给我们的一个信号,疫情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改变的契机。遗憾地是,很多人还抱着“一切照旧”的幻想,不仅无暇反思人类现代生活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也不屑于反思人类社会内部的问题,甚至制造出更多冲突和隔阂,进而给病毒创造出更多传播的机会。

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疫情的这次演练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危机中“自救”的重要性。不用指望救世主的出现,也不用等待决策者们达成共识。依靠珍惜生命的普通人自下而上的行动,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水滴汇聚成海洋,也许是一条新的出路。

因此,澎湃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6000万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该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