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是什么新鲜的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消渴证。
“消渴证的症状是口渴、小便甜、易生痈疽、形体日渐消瘦。与西医的糖尿病症状完全相同。”(陈存仁,《糖尿病中医疗法》)
而西医书上第一次提到尿有糖味的是英国人威廉姆斯,时间是在年,因此就发现的年代而言,中国也没比英国早多少时间,也就是差不多年吧。
唐朝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是首先认识到消渴证患者尿有甜味的著作:“渴而饮水,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
古人发现,患消渴证之人,尿出的尿好像上面有一层膏油,或者白色的沉淀物。于是用薄瓦片盛一些尿液放在墙角,如果有蚂蚁聚集过来围着撸串儿,说明尿中有糖份,如果蚂蚁经过也不留步,说明没糖。
隋代巢氏在《诸病源侯论》里对消渴证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他认识到血中不清、热气留阻经络、血气壅涩就会导致病变发为痈疽。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疮。
这种症状相当于西医里讲的糖尿病足。
陈存仁先生在研究糖尿病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清朝以后治愈糖尿病的医案。在他的《糖尿病中医疗法》中都有记载,随便找一个案子来看看吧。
有个胡大叔,差不多50多岁,平时特喜欢豪饮几杯,但同时心思重,容易想太多。慢慢地,身体越来越不好,轻的时候呢就手足痛,严重的时候就会感觉肾气上冲,导致晕厥。
没事儿也会出一身大汗,夜里无法入睡,牙齿疼痛,牙龈外露。另外还有个问题不好讲,就是每当夜里就有性冲动,经常梦遗,满面油光。
当时为他诊治的医生姓魏,魏先生问他,你的小便怎么样啊?胡大叔说挺好的啊,清白的颜色。魏先生说,你下次用盆把小便留下来观察一下。
胡大叔谨遵医嘱,尿完后留下查看,发现过了一会儿尿变成稠浆,表层结了一层腐皮。艾玛,这可把胡大叔吓坏了,赶紧向魏医生报告。并且补充说,这些年因为劳累,吃了好多桂枝、附子等纯阳药物补身,“不可胜计”,是不是特么补过了?连尿都成浓汤了。
魏医生说,幸亏你来的及时。再晚来一步。。。。。我就下班儿了。于是给胡大叔开了一个方子,主要成分是生熟地、枸杞、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柏、*连、石膏等,出入加减。然后这个病就慢慢地全好了。
陈存仁先生通篇都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胰岛素只是单纯的“调节生理的药品”,不能断根。中医疗法却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不过也没有达到%疗效的地步。
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开的方子也不同,和医生的诊治水平有关,也和每个病人对药物的吸收与反应有关。但是单就降糖这一个指标来看,中医也早有验方,效果之好,绝不亚于注射胰岛素。
陈先生把方子无私公布在文章中,现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1、猪胰汤
用猪胰一条加粟米须五钱(15克)煮汤代饮,胰脏可食,单饮汤亦可。到第三日尿内即无糖质,以后每日服用此汤,尿中皆无糖质。初服者尿内约三日便无糖质,最迟至第七日无糖质。
猪胰煮熟后食之,汤味鲜美,胰味像瘦肉一般,也很可口。
粟米须就是玉米的须,到处都有,一部分药店有售,价极贱。新鲜的为白色或浅咖啡色,干的为深棕色,两种都可用。此方的分量是以一尺长的猪胰作为标准,病轻者每天半条,就是半尺,病重者用一尺到一尺半,略有出入也无妨。2、地*汁
干地*一两,煮茶代饮。每日煎二次,连服不辍。
地*有抑制糖尿的作用,这是可靠的科学试验的结论。用地*煮汁内服,功效也是可靠的。而且地*同时能抑制其他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所以服用地*汁的同时能吃饭,稍进糖食也无妨。
煮时约用水一碗半煮为一碗,再煮时仍成一碗,可服二次。其味可口,淡而不苦,也没有药味,一点也不难吃,吃惯了更无难受之意。
但是各处地*质料不同,成分也有高下。消渴病人最好自己学会验尿的方法,直至验到没有糖的成分为度。地*的分量也要依据病情程度的深浅而有所増减,有的人六钱(18克)已够,有的要二两(60克)才合。如要吃饭,也需每天验尿六七次才能决定地*的分量。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既然这么好的中医疗法可以降糖,为什么大众都不知道?中医院里也没有宣传?中医看病,也会推荐降糖药?
。。。。。
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