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需要注意的三大原则:
1.糖尿病人的饮食禁忌甜食
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激凌、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能使血糖快速升高的食品都是糖尿病人的饮食禁忌。
2.忌烟、酒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忌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尽量不食用或少食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饮食治疗日常注意:
1.适当控制主食量在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每天吃主食—克;
轻体力劳动者每天—克;
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克。
2.糖尿病人每天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3.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
4.食物宜粗不宜精。
5.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
糖尿病饮食六大误区:
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饮食治疗,没有饮食治疗,就无法控制好血糖。然而,人们对于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该如何避免走入饮食误区呢?
误区一:预防糖尿病,吃南瓜越多越好
有研究表面,南瓜含有较多过胶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时,能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高过快。但长期大量食用南瓜,会产生高胡萝卜素血症,容易导致皮肤发*乃至反应迟钝等,而且我国南瓜偏甜,含糖量不低,吃多了,不仅不能降糖还会升高血糖。因此,对待南瓜应该科学食用,不宜过量。
误区二:只吃素食可以预防糖尿病
此为错误观念。动物性食物中优质蛋白较多,含有的营养素人体较易吸收,对健康极有好处,预防糖尿病更需要合理搭配饮食。
误区三:植物油多吃没事
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对健康不利。
误区四:糖尿病食品对糖尿病人来说是必需品
事实上,如果能用普通饮食达到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营养所需,那倒是完全可以不吃糖尿病食品。因此,糖尿病食品对糖尿病人来说,不是必需品,但却可以锦上添花。
误区五: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这是错误的。进食高糖分的食物,的确对预防糖尿病有百害而无一益。那不吃糖,就不得糖尿病了吗?
吃糖尿病食品就能降糖吗?事情没这么简单。实际上,绝对不含糖的食物很少,粮食做成的食品均含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糖。
糖尿病主要表现在机体(人体)对糖(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紊乱。所谓无糖食品,主要说的是不添加葡萄糖或者蔗糖,但食物原有的糖类依然存在(无糖点心等),消化吸收以后还是能变成血糖,吃了这些食物后血糖还是会增高,只不过增高的幅度较小而已。因此,无糖食品还是含有热量,不能随意吃,应该有质和量的要求。
误区六:少吃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是错误的。正确的饮食方式是每种食物都应该适量食用。关键是要控制体重不超标,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长期保持饥饿状态,血量持续偏低,反而更容易患糖尿病。
一些能够辅助降血糖的食物:
玉米: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及改善葡萄糖耐量的功效,玉米中所含的镁,有强化胰岛素供能的功效;谷胱甘肽则能清除破坏胰岛素的自由基,稳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苦瓜:
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瓜类之首。药理研发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供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个,剖开去瓤洗净,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于控制血糖。
山药:
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有粘蛋白形成的。粘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吸收。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山药还含有胰岛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镁和锌等有效成分,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这些成分促进了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谢。此外,山药还含有淀粉酶,这是消化糖类的酶,可使血液中不在积存糖类。
洋葱:
洋葱最突出的功效是抑制血糖上升。虽然血糖可以通过化学制剂来抑制,但是有时候化学制剂的作用过强,反而会导致低血糖。洋葱没有化学制剂那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使血糖降到正常之后就不会再下降了。另外,洋葱特有的*金色素成分——槲皮酮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地抑制因血液粘稠造成的氧化,防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展。
藕:
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热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芹菜:
甘寒。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散淤血。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