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期间,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式发布。2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精彩解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更新点莫过于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补充诊断标准写入新版指南*!
1·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HbA1c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生存周期一般为3~4个月,因此通过观察HbA1c水平可用于监测患者过去天内总体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传统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血糖相比,HbA1c具有生物学变异性小、不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取血、分析前的不稳定性小等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开始在临床上逐步推广应用该指标。
2·HbA1c写入新版指南目前HbA1c既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又是评价糖尿病血糖管理治疗方案的有效指标。HbA1c还是WHO和许多国家糖尿病学会推荐的糖尿病首选诊断标准。由于我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同时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的HbA1c诊断切点研究数据较少,所以,经过临床和检验众多专家多年的讨论、酝酿,终于在年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写入指南:“在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3·采用标准化的HbA1c检测方法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是建立较早、应用较广的标准化体系。虽然NGSP标准化体系仅依据密苏里大学实验室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结果为唯一标准化的依据(没有任何HbA1c参考物质或确认该物质的参考方法),但是由于在大型临床研究项目“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中采用了该检测方法,从而赋予了NGSP标准化体系具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际临床化学联盟(IFCC)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体系是另一种比较权威的参考体系。由于IFCC不仅确认了HbA1c和HbA0(非糖化血红蛋白)2种参考物质,还明确了2种不同的参考方法。因此,IFCC体系也成为目前全球唯一的参考系统,美国NGSP的结果也应上溯至IFCC的参考物质和参考方法。
IFCC结果与NGSP结果的换算公式为:NGSP(%)=(0.×IFCC)+2.15
凡是可以上溯到上述2种标准化体系的检测方法都可以称为标准化检测方法。博唐平快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每年均参加并获得NGSP和IFCC的体系认证。
4·严格的质量控制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设备发挥最佳检测性能的关键。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是目前医疗机构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年我国颁布的卫生行业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WS/T-)中,关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规定如下:
(1)精密度项下要求检测结果的室内变异系数(CV)小于3%,以小于2%为宜。
(2)正确度项下要求检测结果与可接受参考值的差值在±0.5%HbA1c范围内,以控制在±0.3%HbA1c范围内为宜。
博唐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系列产品不仅可满足变异系数(CV)小于3%,而且博唐平高效液相色谱仪HC-的变异系数(CV)可达到小于1%。
年1月9日,博唐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参加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年全国糖化血红蛋白A1c室间质量评价,5个样本的检测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顺利通过此次室间质评。
5·医院任重道远虽然近年来临床上所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产品性能有所提高,但是有一些医疗机构,尤医院,对所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产品的原理、方法、优缺点不了解,同时又无法做到严格的质量管控,医院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力无法满足糖尿病诊断的临床需求。这或许也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将糖化血红蛋白列为现阶段糖尿病补充诊断标准的原因。
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做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