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糖尿病标准,其2小时血糖应
A.≥11.1mmol/LB.≥7.1mmol/LC.≥10.1mmol/LD.≥7.9mmol/LE.≥12.1mmol/L2.男,50岁,中度肥胖,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胰岛素基础值50U/ml,应首选何药A.格列吡嗪B.格列齐特C.格列苯脲D.双胍类E.格列喹酮3.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是A.二甲双胍B.阿卡波糖C.格列齐特D.曲格列酮E.格列喹酮4.下列降糖药服法,错误的是A.磺脲类药物在餐前半小时服用B.二甲双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C.噻唑烷二酮可每天一次服用D.瑞格列奈餐前15分钟内服用E.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一起嚼服5.患儿,男,12岁。2年前诊断为1型糖尿病。今日在家中用胰岛素治疗后,突然发生昏迷。应首选的抢救措施是:A.小剂量胰岛素静滴B.静脉补充氯化钾C.快速补充生理盐水D.静脉补充高渗葡萄糖E.静脉补充碳酸氢钠答案与解析1、A答案解析: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2hPG<7.7mmol/L为正常糖耐量;7.8~11.0mmol/L为糖耐量异常;≥11.1mmol/L应考虑糖尿病(A对)。2、D
答案解析:中年男性患者,中度肥胖,空腹血糖8mmol/L(正常值3.8~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考虑诊断为T2DM型糖尿病。双胍类(D对)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且不增加体重。格列吡嗪(A错)、格列齐特(B错)、格列苯脲(C错)、格列喹酮(E错)属磺脲类降糖药,会引起体重增加,主要用于非超重的2型糖尿病。3、D答案解析:曲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起作用,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D对)。双胍类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A错),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降低血糖。阿卡波糖(B错)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α-葡糖糖苷酶从而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格列齐特(C错)、格列喹酮(E错)属于磺酰脲类药物,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4、B答案解析: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应进餐时服药(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g/d,从而减小消化道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前半小时一次服用(A对),根据血糖逐渐增加剂量,剂量较大时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直到血糖达到良好控制。噻唑烷二酮的常用药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4~8mg/d,每日1次或分2次服用;吡格列酮15~30mg/d,每日1次口服(C对)。格列奈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也有一定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于餐前15分钟内或进餐时服用(D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或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立即服用(E对)。5、D答案解析:本例患者为青少年男性,属于1型糖尿病患者,此次胰岛素治疗后突发昏迷,可能是胰岛素注射过量导致的低血糖性昏迷,故首选的抢救措施是静脉补充高渗葡萄糖(D对)。小剂量胰岛素静滴(A错)会进一步加重低血糖,使病情恶化。静脉补充氯化钾(B错)主要用于治疗低钾血症。快速补充生理盐水(P)(C错)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高渗高血糖综合征。静脉补充碳酸氢钠(P)(E错)常用于严重酸中*,使用指征为血pH<7.1,HCO3-<5mmmol/L。
●细目三糖尿病●◎要点三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一)临床表现1.无症状期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先有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血脂异常或心血管疾病,出现症状前数年已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2.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因口渴而多饮水。患者体内葡萄糖不能利用,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肌肉渐见消瘦,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儿童生长发育受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患者常易饥、多食,故糖尿病的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3.其他反应性低血糖可为首发表现;可有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视力模糊;女性月经失调,男性阳痿等。(二)并发症1.急性并发症常见酮症酸中*、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乳酸性酸中*等。2.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小,病情进展较快。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①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T1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T2DM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③其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3)神经系统并发症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伴随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高血糖高渗状态或低血糖症出现的神志改变,缺血性脑卒中,脑老化加速及老年性痴呆等。②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可伴痛觉过敏、疼痛,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和瘫痪。③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功能。(4)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出现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5)其他糖尿病还可引起视网膜*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其他眼部并发症。皮肤病变也常见。◎要点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一)糖代谢相关检查1.尿糖测定为诊断的重要线索,但非诊断依据。2.血糖测定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长期监控病情和判断疗效的主要指标。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须在清晨空腹做0GTT。4.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测定GHbA1可反映取血前8~12周的平均血糖状况,是监测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GHbA1≥6.5%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尤其是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有诊断意义。(二)胰岛功能检测1.胰岛素释放试验正常人空腹血浆胰岛素为35~pmol/L(5~20mU/L),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在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峰值为基础值5~10倍,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本试验反映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2.C肽释放试验方法同上。基础值不小于pmol/L,高峰时间同上,峰值为基础值5~6倍。反映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C肽测定不受血清中的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影响。3.其他静脉注射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β细胞功能,了解胰岛素释放第一时相;胰升糖素-C肽刺激试验反映β细胞储备功能等。(三)并发症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血脂四项、肝肾功能等;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时检测血酮体、电解质、酸碱平衡;心、肝、肾、脑、眼科以及神经系统的各项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四)自身免疫反应的标志性抗体检测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高血糖时,ICA、IAA和GAD-Ab测定,其中--种或几种自身抗体可阳性。◎要点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线索1.“三多一少”症状。2.以糖尿病的并发症或伴发病首诊的患者;原因不明的酸中*、失水、昏迷、休克;反复发作的皮肤疖或痈、真菌性阴道炎、结核病等;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周围神经炎、下肢坏疽以及代谢综合征等。3.高危人群包括IGR(IFG和/或IGT)、年龄超过45岁、肥胖或超重、巨大胎儿史、糖尿病或肥胖家族史。此外,30~40岁以上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手术住院时应常规排除糖尿病。(二)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是基于空腹(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血糖(FPG)、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或OGTT(采用75g无水葡萄糖)负荷中2小时血糖值(2hPG)。糖尿病症状指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1.空腹血糖3.9~6.0mmol/L为正常;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应考虑糖尿病。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PG低于7.7mmol/L为正常糖耐量;7.8~11.0mmol/L为糖耐量减低;≥11.1mmol/L应考虑糖尿病。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PG≥11.1mmol/L。需重复一次确认,诊断才能成立。4.诊断注意事项(1)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如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查。IFG或ICT的诊断应根据3个月内的两次0GTT结果,用其平均值来判断。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各种应激情况下可出现血糖暂时升高,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应追踪随访。(2)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3)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不主张测定血清葡萄糖。(三)分型诊断最重要的是鉴别T1DM和T2DM。(四)并发症和伴发病诊断对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组分,如经常伴随出现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也须进行相应检查和诊断以便给予治疗。(五)鉴别诊断1.肾性糖尿因肾糖阈降低所致,虽尿糖阳性,但血糖及0GTT正常。2.继发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表现有血糖高、糖耐量异常,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血中相应激素水平增多以及影像学改变。◎要点六病情评估1.识别高危人群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年龄超过18岁,存在一个及以上高危因素的个体。高危因素包括:①年龄≥40岁;②有糖尿病前期病史;③BMI≥24kg/m2或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④缺乏体力活动;⑤一级亲属中有T2DM患者;⑥有巨大胎儿生产史或妊娠期糖尿病病史;⑦有高血压或正在降压治疗;⑧有血脂异常或正在进行调脂治疗;⑨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⑩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长期使用抗精神病或抗抑郁药治疗。2.评估与死亡相关的并发症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各种并发症,T1DM的主要死因是糖尿病肾病,T2DM的主要死因是心血管并发症。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根据分型不同,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相关辅助检查。(1)明确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分期Ⅲ期及以上糖尿病肾病可出现肾功能快速恶化,导致尿*症及相关死亡。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分五期:
I期: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应激状态),GFR轻度增高。
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持续在20~μg/min(正常低于10μg/min),GFR仍高于正常或正常。
IV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超过μg/min,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mg/24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g/24h,GFR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
V期:尿*症,UAER降低,血肌肝升高,血压升高。
(2)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及受累脏器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冠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种而弥漫,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后死亡风险高。(3)及时发现与诊断急性并发症T1DM具有酮症酸中*自发倾向,T2DM在感染、应激等诱因下易并发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均可使患者进人病危状态。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发生在老年患者,预后不良。(4)评估致残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多系统功能障碍及残疾,包括:①眼部并发症如*斑变性、白内障等可导致失明,是成年人后天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③脑血管病变尤其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可导致患者失认、失语、失读等,并可导致远期的血管性痴呆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