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十问歌的6个版本
TUhjnbcbe - 2022/8/10 18:24:00
北京儿童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202924.html

中医十问歌的6个版本,中医十六问歌

中医十问歌的1.0版本

作者:张景岳

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果雪儿注:

1、《十问歌》

该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2、张景岳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创始者,人称“张熟地”、“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3、问诊

是指医生接诊过程中,采用询问对话的方式,向病人或家属等知情者查询疾病情况,从而诊断疾病的方法。

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把问诊摆在了突出位置。

在该歌中,张景岳比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问诊的十部分内容、顺序及其辨证意义。

4、“九因脉色”、“十从气味”

张景岳十问皆有具体阐释,譬如最后这两问,就指出“脉色者,血气之影也”,“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欲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而气味,有阴阳、升降、动静、刚柔、勇怯、各主、善恶、喜恶诸等。说起来,最后这两问,其实是望诊、闻诊的内容了。

5、“见定虽然事不难”

医生问,病人答。

医生接诊,通过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理,由见而定,做出明确的诊断是不难的。

这里有三点:第一,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要清楚、全面;第二,对医理的掌握,要清晰、正确;第三,通过综合分析,给出正确的判断。

6、“也须明哲毋招怨”

虽然就事说事,就医说医,接诊看病并非多么困难的事情。

但是,医生给人看病,就是这样简单的吗?

非也。张景岳认为,还要做到“明哲”才可以,“明哲二字,为见机自保也”,也就是要洞察人情世故,知人知己,知时知地,知事知物;否则呢?就可能招致怨言,乃至招致仇恨。

给人瞧病,就要尽量给人瞧好,还要尽可能让人尽量希望而来满意而归。然而,“医患不明”,“所患者,在人情耳”,古代有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可谓殷鉴不远;今天医患关系之种种不和谐,乃至闹出诸多事端,可谓警钟犹在。

中医十问歌的2.0版本

作者:张心在

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果雪儿注:

1、张心在

其人不详。

在陈修园《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中,收录该歌,并标明为“张心在改订”。

很多文章中把此版说成作者是陈修园,是错误的。

2、陈修园

清代医学名家,尊经崇古,编有多种歌诀普及读物,可谓中医开蒙教育大家,亦收徒众多,其子元豹、元犀、孙子典、心兰和学生周易园、*奕润等都以医名行世。

林则徐在《金匮要略注序》中,评价说:“近者业医者,无出其右。”

3、版本

比之于张景岳版本,张心在的改订版本修改了最后两问,把不属于问诊内容的“脉色”和“气味”,修改为“旧病”和“病因”,不仅仅要问到病人疾病的现状情况,还要问到病人疾病的过往情况;另外,还增加了妇人和儿科两类特殊人群的问诊。

在目前的一些高校统编教材中,还收录有该版本,放在了“问现在证"中。

中医十问歌的3.0版本

作者:李丽霞

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果雪儿注:

1、李丽霞

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南五省中医学院教材《中医诊断学》作者。

2、版本

李丽霞版,其六问,从张心在版的“六问胸”变为张景岳版本的“六胸腹”;另外,把张心在版儿科部分的“天花麻疹”修改为“麻痘惊疳”。

中医十问歌的4.0版本

作者:陕西中医学院

内容: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瘀痘惊疳嗜食偏。

果雪儿注:

1、陕西中医学院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断学》,主编为陕西中医学院,副主编为云南中医学院、新疆中医学院。

2、版本比较

相比于前边诸版本,该版本增加了一个“帽子”,也就是开始部分的两句,显示了问诊是有一般和有关之区别的;另外增加了“个人家族”的部分;儿科部分也更加与时俱进了。

中医十问歌的5.0版本(原名“问诊歌诀补遗”)

作者:老膺荣、朱泉

内容:

精神劳逸情志眠,敏遗伤术居处连,

痰瘀作祟宜细探,嗜恶为害也多闲。

诉多当辨主与次,先后理顺因果清,

初诊须多费心时,复诊有据可简灵。

疑难再审何应有,或症意重病家轻,

或不善述或健忘,或有顾忌瞒隐情。

须省周折通俗谈,务达真切仔细听,

善问得法佐旁证,医患相协病机明。

果雪儿注:

年8月《山西中医》中载有署名为老膺荣及朱泉的题为“《十问歌》的演变及补遗”的文章。

文章指出:“现在看《十问歌》,欠缺了临床实践中某些重要的内容,也未涉及问诊技巧,应进一步完善。”

可以看出,“补遗”增加的内容还真不少,增加的问诊内容有患者精神状态、疲倦程度、情志状况、睡眠质量、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外伤史、手术史、痰瘀、个人嗜好等,

中医十问歌的6.0版本(亦可名《中医16问歌》)

作者:七彩云

内容:

望闻问切问到点,一问不适二问眠,

三问寒热四问汗,五问头身六问便,

七问饮食八问胸,九聋十渴俱当辨,

十一旧病十二因,十三诊史十四眷,

十五妇人问经期,迟速闭崩带孕产;

十六小儿先后天,预防接种和传染。

简单注:

1、“望闻问切问到点”

四诊内容在《内经》中多有各表,《难经》中则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并列。

这里,开篇强调问诊要“问到点”,为什么呢?

第一,明确强调要把问诊放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里面,“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切不可固执其一而专擅。

第二,明确要因病施问,具体病人具体提问,切不可本本主义。歌中所罗列问诊诸项,也只是取一般意义,而并非将十六项分为轻重等级,一定要具体实际情况灵活提问。

第三,实际面诊中,医生要尽量全面、详细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也并不是要面面俱到、一网打尽,尤其是面对危急病人,更要“问到点”,简明扼要询问,进行必要诊察,及时抢救施治。

2、“一问不适”

“你哪儿不舒服呀?”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询问患者就诊时的突出不适。

抓住这个“第一”的不适症状,再去了解“第二”、“第三”……的不适情况。

问诊之首当其冲,不可不问也。

3、“二问眠”

《*帝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良好的睡眠可以充养肝血。

《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马王堆帛书《十问》中齐威王问道,文挚回复以“卧最为首”,睡觉是第一养生要务。

睡眠之与人体健康,不可谓不重要,所以不可不问也。

4、“三问寒热”

患者怕冷还是怕热?有寒热还是无寒热?寒热单独存在还是同时并见?寒热轻重程度、出现时间、持续长短如何……

通过问询患者的寒热,由表及里,由外而内,从而进一步辨别病变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盛衰等情况,所以不可不问寒热也。

5、“四问汗”

患者是否出汗?出汗部位?出汗时间?出汗多少……

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能够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所以不可不问汗也。

6、“五问头身”

患者有没有头晕头痛症状?四肢是否虚弱无力?身体沉重不沉重……

《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又进一步指出:“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

不问头身,怎可察之?又怎可分之?

7、“六问便”

患者大小便的情况怎么样?二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

张景岳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二便作为身体的排泄门户,其方方面面的变化提示患者身体的寒热虚实演化。

不问便,不可也。

8、“七问饮食”

问一问患者吃饭的情况,喜欢吃酸还是喜欢吃甜?喜欢吃辛还是喜欢吃咸?吃得多还是吃得少……

张景岳说:“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

通过对患者饮食情况的了解,从而了解患者脾胃功能盛衰状况,并判断疾病情况。

饮食,不可不问也。

9、“八问胸”

胸闷不闷?胀不胀?疼不疼……

张景岳说:“胸部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

胸即膻中,泛指人体上焦,包括了肺与心两个重要的脏腑,这里关系着很多的相关疾病。

有心肺,而血气,《素问·调经论》中强调:“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不问胸,怎可为医?又如何医人之生?

10、“九聋”

问一问患者有没有耳鸣问题,有没有听力下降问题,等等。

张景岳说:“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宫,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唯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

都提升到生死的角度了,不问耳聋,能行吗?

11、“十渴”

患者有无口渴?能饮还是不能饮?等等。

张景岳言:“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辨别了内外虚实,也就好对症下药、因病施治了。

12、“十一旧病”

患者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还有过哪些疾病?等等。

知往而鉴今,鉴往而知来,通过对患者过往疾病信息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明晰患者情况。

问一问旧病的情况,才可以更好把握现在。

13、“十二因”

水有源树有根,疾病为果必有其因。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张仲景更进一步概括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通过询问,问明病因,从而判断是风、火、暑、湿、燥、寒的外感六淫所致,还是喜、怒、惊、恐、忧、思、悲的内感七情所伤。

不问因,怎知果?怎知病?怎用药?怎施治?

14、“十三诊史”

患者之前的就诊情况是怎么样的?吃过哪些药?做过哪些处理?等等。

医院及其他医生对同一患者的接诊诊疗情况,更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读史使人睿智”,了解患者的看病历史,同样给人以对具体病情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以更加深邃的眼光来认识患者,给出更符合患者实际的诊疗方案。

15、“十四眷”

询问了解患者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乃至家族的健康与疾病情况,有没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比如血友病、糖尿病、精神病、先天性聋哑、哮喘、骨质疏松等。

通过询问,来判断患者的本次疾病情况,与家族疾病有没有关系。

不问家眷、家属、家族,怎么可以?

16、“十五妇人问经期,迟速闭崩带孕产”

对于女患者,在问诊时候,还要询问其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情况,同时这也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发生疾病时候,往往带来这些方面的病理改变。

通过询问,从而作为妇科或一般疾病的诊断与辨证依据。

17、“十六小儿先后天,预防接种和传染”

小儿科古称哑科,病童往往不能准确诉述病情,主要是通过询问病童的家长。

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除了对其他必要的生病情况进行询问,还有必要了解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也就是小儿先天及后天的状况,后天状况应着重了解小儿预防接种疫苗的情况、有无传染病的情况等。

不问不说不知,又怎么知病?怎么救儿治病呢?

附录说明:

1、凡具体诊疗及养生方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2、本文为果雪儿中医启蒙团队七彩云老师原创系列之一。

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十问歌的6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