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82岁大爷确诊糖尿病20年,未出现并发症
TUhjnbcbe - 2022/11/10 20:14:00

案例解析

“宋大哥,下午好啊,今天又来以棋会友啊?”刘大叔如往常一样寒暄招呼道。话音刚落,便见一位老人步伐矫健、面带笑意走上前来,在小区门口棋局前坐定。

他就是宋大爷,街坊邻居口中“传奇人物”,今年已经82岁高龄。当然,“活得长”并不是他稀奇之处,至于为什么称为“传奇”,且听刘大叔娓娓道来。

20年前,宋大爷62岁,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休,正是颐养天年好时机,却不幸被查出糖尿病,从此打响“持久战”。

令大家啧啧称奇的是,宋大爷20年来与糖尿病相安无事,身上没有一丝深受疾病折磨、困扰痕迹。站在一票棋友中间,他完全不像耄耋老人,精力、体力等与60岁左右人群无异。

刘大叔表示,自家亲戚中,也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今年才50多岁,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肾病、眼底病变、皮肤溃疡等疾病接踵而至,长年卧病在床,毫无生存欲望。与宋大爷一比,相形见绌。

刘大叔看到宋大爷后,对糖尿病认知完全被打破,他简直无法相信,罹患糖尿病20余年,居然能够完全远离并发症,整个人健康长寿。

面对众人追问,宋大爷微微一笑,将多年来抵抗糖尿病心得说出:

罹患糖尿病,控糖是关键,还要因人而异

宋大爷作为小区抵抗糖尿病“传奇人物”,经常会被糖友或家属“围追堵截”,求取“真经”。对此,他从不藏着掖着,总会悉心为大家解答,其中提及最多,就是“控糖”意识。

宋大爷解释道,20多年前,他刚刚确诊糖尿病,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多吃糖,不能多吃饭,忌口东西也是数不胜数。一连串禁忌事项,让他措手不及,根本无法全部记住。

这就导致宋大爷在日常生活中,战战兢兢,畏首畏尾,这不敢吃,那不敢碰,不但疾病没得到控制,复检时还查出营养不良问题。

吃一堑,长一智,宋大爷后来得出结论,医生所说禁忌事项,最终都殊途同归,那就是“控糖”,只要控制好糖分摄入,稳定血糖,就不会被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

既然有规律可循,宋大爷便开始“因人而异”,根据自身情况,独自摸索饮食控糖方案。

以每日三餐举例,此前医生提及,不能多吃饭,特别是精制碳水。宋大爷便开始着重摄入粗粮,红薯价格低廉,升糖指数低,性价比最高。但是,经他实践发现,自己每餐吃红薯后,血糖会从8.0升高至13.7,明显不是合格“控糖”主食。

就这样,在一点一滴实践中,宋大爷逐渐制定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控糖”饮食计划。此外,他还着重提及,药物控制必须谨遵医嘱,不能自行更改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擅自停药更是“大忌”。

最后,宋大爷总结到,20多年来,糖尿病并发症从未“敲门”,“控糖”饮食+药物控制,功不可没。

医生:宋大爷能够远离糖尿病并发症,2点生活诀窍,或值得借鉴

1、少量多餐

宋大爷认为,药物控制是固定因素,但饮食控制大有门道,“少食多餐”确实大有裨益,能够有效稳定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大,如果长期在时高时低中恶性循环,极容易造成血糖失控,引起并发症。为此,很多患病人群选择减少食物摄入量,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然而此举却会加剧营养不良风险。

宋大爷采取“少食多餐”饮食方法,血糖升高、营养不良等风险被完美中和。具体操作为,在保证一天正常摄入量前提下,将三餐分成4顿、5顿,间隔食用,从而分摊血糖波动伤害。

2、随身携带血糖仪

宋大爷常常与血糖仪“形影不离”,餐后测血糖,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清单之一,它会根据餐后血糖波动情况,调整饮食计划,从而明确哪种食物能吃,哪种不能吃。因此他常常劝导周围糖友,随身携带血糖仪,餐前、餐后、睡前、睡后都坚持测量,每日复盘血糖情况,然后适时调配,才能有效保证血糖长期稳定。

除上述两个诀窍外,保持乐观积极情绪、科学合理运动等,也是宋大爷老生常谈话题。他精神矍铄、身强体壮,是20年来科学抵抗糖尿病并发症有力证明。糖尿病患者,或可借鉴其经验,化为己用,达到稳定病情目的。

#健康科普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82岁大爷确诊糖尿病20年,未出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