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糖尿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吴昕焦虑式狂吃保健品上热搜,中药保健品
TUhjnbcbe - 2023/2/20 18:45:00

随着某档综艺节目的播出,湖南知名女主持人吴昕焦虑式的狂吃保健品画面上了热搜。有人粗略统计,她每天要吃下的保健品不止10种!

权健的新闻最近虽不在头条了,但购买保健食品的热潮,却随着节假日而又起一波。那么保健品有治疗作用吗?在层出不穷的保健品骗局中,打着“中医”名号的所谓“产品”尤其受到青睐,有人听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药材成分”就认为这是既能养生保健又能治疗疾病的“中药保健品”,这种想法正确吗?

中医的“保健”基础是“辨证施治”

什么是保健品?医院临床营养科注册营养师田芳指出,保健食品是一类特殊的食品,区别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一般具有明确的食用量、食用方法、适宜和不适宜人群。我国保健食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型保健食品,它们不能治疗疾病,更不能替代药物。

在层出不穷的保健品骗局中,很多都穿着“中医”的马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副主任医师谢吟灵医生指出,主要原因是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对祖国医学存在着诸多误解。

“首先要明确中医的‘保健’的概念。”谢吟灵医生说。今天,老年人热衷的“保健”“养生”都属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但无论是中医的“治未病”还是“治已病”,也无论采取什么诊疗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体状况准确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例如,很多老年人都非常热衷的泡脚,就不是人人都能泡;在泡脚水中加入中药材,更是因人而异。

又例如,备受老年人推崇的“药茶”,同样的茶,有的人喝了滋补养生,有的人却越喝越难受。殊不知,这类茶被中医称为“茶剂”,在辩证的前提下,才可以用作保健或者治疗,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茶喝。

所以,把中医的各种诊疗手段等同于“养生保健”,认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中药保健品”?不存在!

中医有“药食同源”理论,老百姓容易有“反正比吃药安全,吃了能保健”的观念。谢医生指出,实际上,早在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74号文——《关于开展中药保健品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撤销中药“健”字文号,统一纳入药品管理。年1月1起,所有“健”字号药品都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是说,所谓的“中药保健品”从年起就已经在我们国家不存在了!

保健品是食品,其包含的所有成分都是食品!中医有“药食同源”理论,指的是有些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专门有《既是食物又是药材的物品名单》,就是针对“药食同源”理论的,例如我们熟悉的蜂蜜、枸杞子、花椒、甘草、薏苡仁等。但是,这种既是食品又是药材的东西,当它加入正规保健品时,生产工艺、制作方法都只能让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属于“食品”,发挥不了药材治病的作用;而当它们作为药材使用时,炮制方法、和其他药材的配伍又让它发挥药物的作用。

谢吟灵医生提醒,不要看到或者听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药材成分”就认为这是既能养生保健又能治疗疾病的“中药保健品”,任何东西只要其身份是“食品”,就不具备治疗作用!而宣称因含有“名贵中药材”就能治“三高”“抗癌”的“中药保健品”,那就是谎言!

保健食品如此“有效”?要警惕

田芳营养师提醒,不合规的保健食品常有虚假宣传,说它能“治疗高血压”、“摆脱糖尿病”、“治愈关节痛”,紧紧抓住人们“吃食品、治疾病”的心理。

有人可能会疑惑,我明明看见朋友圈里小张的妈妈吃了某降糖食品非常有效啊!若是某保健食品如此“有效”,必须要警惕里面是否非法添加了药物。

“保健食品基质复杂,配料较多,添加化合物的手段和类型层出不穷,即便是专业检测机构,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储备,才能应对检测需求。”田芳营养师说。

例如:

–宣称其功能为缓解风湿痛的保健食品,被检出含有大量解热镇痛类化合物;

–降糖类保健食品可能非法添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物;

–声称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保健食品,可能添加抗生素类化合物,容易使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滥用抗生素,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

–声称改善睡眠功能产品可能会非法添加地西泮、硝西泮等镇静催眠药物;

–声称抗疲劳、增强/调节免疫的功能性饮品和抗疲劳类保健食品,可能会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等药物。

“若确诊为某种疾病,应以临床治疗为主,而不能寄希望于吃保健品来治疗,但可以借助它来辅助调节人体机能。”田芳营养师说,“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食品是医用食品,患者可以在医师建议下选择合适的医用食品进行营养补充。”

医用食品全称叫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理解为“更适用于疾病状态”的食品。当出现进食受限(例如吞咽困难)、消化吸收障碍(例如炎性肠病或肠道手术后)、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例如肿瘤)下,对营养或膳食有特殊需要,就要用到这些专门加工配制的食品,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食用。

田芳营养师提醒:别老说长辈,现在青年人也很热衷于购买保健食品:买点青汁通便养颜,熬夜久了吃几片螺旋藻,外卖吃多了来几盒减肥酵素……您是否会掉到一个坑里,就是拿着某款保健食品说明书,来比对自己的“症状”,于是越看越觉得有必要来一盒。

一般来说,长期饮酒、加班熬夜、膳食不规律、食物品种单调、全素饮食等情况下,营养缺乏的风险很大,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有难度,那还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营养素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或者用一些功能型保健食品来提高人体机能的。

不要迷信“秘方”“偏方”

对于有些人迷信的“秘方”“偏方”,谢吟灵医生指出,影视剧中的“祖传秘方”“民间偏方”根本不属于中医范畴,有的只是一些民间传说,而更多的则是艺术虚构。

正规的中医只有“古方”和“验方”。每一个时代的合格中医,对于古方、验方甚至民间土方都不会照搬照抄,都是继承、发掘、验证之后才会使用,到了现代,对于中医的诊疗手段、方法、用药更为规范和严格,正规的中医师是绝对不会随便采用什么奇异的、自己“发现”的、故纸堆里找到的“秘方”“偏方”的。

但凡号称拥有“秘方”“偏方”的“专家”“权威”,要么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要么就是赤裸裸的骗子。

治病和养生,有时会“相冲”

不少老人一边吃药一边吃保健品,认为治病养生两不误。但其实,当药物遇见保健品时,两者的关系可并不像老年人以为的那么“美好”,有些药物和保健品会“相冲”,影响药效,甚至造成危险。谢吟灵医生提醒:

阿司匹林“不爱”三七,藏红花。有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脑梗、心梗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常会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凝结成血栓的可能。出于对脑梗、心梗的惧怕,不少老年人觉得吃药还不够,喜欢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成分的保健品或补品,尤其是含有三七、藏红花成分的。同时服用抗凝药物和活血化瘀成分的保健品,存在出血甚至流血不止的隐患,尤其是老年人的血管存在弹性降低、低脆性增大的特点,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淤斑、黑便、血尿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有脑出血的危险。所以在服用抗凝剂时,应避免服用含有上述成分的保健品。

过敏患者少吃蛋白粉。蛋白粉不仅备受老年人喜爱,也是子女孝敬父母时最爱买的保健品。但是,市面上的蛋白粉各种各样,很多人挑选时只凭“进口”“国产”和价格,从不关心成分。有的蛋白粉富含组氨酸,这种成分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的组胺,对过敏体质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即使正在服用抗过敏药,也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

“总之,平时服用药物的老年人如果要服用保健品,最好先咨询医生,了解清楚保健品的成分。即使少量服用,也最好在服用药物2小时后再吃。”谢吟灵医生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昕焦虑式狂吃保健品上热搜,中药保健品